生成式 AI 與雲端運算的結合,正快速成為全球企業轉型升級的核心引擎。亞洲最大 AI 多媒體科技集團科科科技 KKCompany Technologies 旗下雲端智慧品牌 Going Cloud 委託國際研究機構 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 (IDC) 製作《以 GenBI 為核心,邁向智慧金融 AI 新時代》產業趨勢簡報1,針對生成式商業智慧(Generative Business Intelligence, GenBI)在金融服務產業的技術應用、轉型挑戰與導入效益進行系統性剖析,並指出 GenBI 將成為現今企業發揮數據分析與加速決策的最佳途徑。此份報告不僅描繪全球 AI 支出與產業應用趨勢,更結合 Going Cloud 在金融產業的實務經驗,提出對應的技術導入建議。
全球 AI 投資高速成長,金融服務產業成應用重鎮
根據 IDC 產業趨勢簡報指出,全球對 AI 的投資正持續攀升,整體 AI 支出預估將從 2024 年的 3,158 億美元,成長至 2028 年的 8,159 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CAGR)高達 26.8%。在眾多產業中,零售、軟體與金融服務為投入 AI 技術最積極的三大領域,特別是在生成式 AI 應用於商業智慧分析(GenBI)方面,展現高度關注與實際行動。
其中,金融業不僅是全球 AI 支出的主要貢獻產業,更在數據分析領域大力投入,透過 AI 技術升級行銷策略與客戶服務體驗,同時導入更具效率、由數據驅動的決策流程。
數據分析三大痛點:資料分散、結構複雜、安全需求,GenBI 成為金融業關鍵解方
金融業一向高度依賴數據分析,卻也面臨數據來源分散、資料結構複雜與安全合規壓力等挑戰。結合生成式 AI 與商業智慧的新型分析應用模式 ── Gen BI 的出現,正好解決了這些面向的痛點。舉例來說,傳統 BI 工具往往需需仰賴熟悉 SQL 語法的分析師操作,加上資料往往有多個來源,使得跨資料查詢與分析洞察變得相當複雜。GenBI 技術則結合語言模型(LLM)、自然語言處理與多源資料串接,建立統一且標準化的資料結構,讓非技術背景的使用者可透過問答方式快速查詢資料、取得視覺化圖表與洞察報告,大幅降低進入門檻、加速決策流程。同時,GenBI 也有助於數據處理流程優化與效率提升,讓企業能以更彈性、即時且高互動的處理模式推進各項業務。
IDC 也進一步指出,目前有 79% 的組織已經或正在將生成式 AI 應用於商業智慧領域。這項數據不僅顯示 GenBI 的迅速崛起,更呈現生成式 AI 已從技術趨勢,躍升為企業加速轉型、實現即時洞察與敏捷決策的必經之路。報告中也顯示,企業導入 GenBI 的三大主因,分別是提升數據洞察品質、強化資料視覺化呈現,以及推動預測與情境模擬分析。其中 63% 的企業認為 GenBI 對生成數據洞察與偵測趨勢面向具高度貢獻,48% 企業更已讓 GenBI 參與預測與情境分析進行決策輔助。
Going Cloud 助金融業客戶發揮 GenBI 綜效,有感縮減九成資料查詢時間
憑藉豐富的 AI 實務經驗,Going Cloud 觀察到 GenBI 應用對企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性。過去兩年,積極協助金融業客戶部署高彈性、高安全性且符合產業需求的 GenBI 解決方案。其中,知名金融機構在面對跨部門資料提取需求龐大、資料分散難以統一尋找,以及數據分析人力有限等挑戰時,透過 Going Cloud 團隊的協助,進行資料全面盤點與架構重整,成功建置企業內部知識庫,並導入 GenBI 解決方案。導入後,不僅資料查詢時間大幅縮短 90%,分析師工作負擔也減輕 35%。更重要的是,透過整合企業內部各資料庫,打造統一資料結構,顯著加快數據分析流程與決策效率。目前使用者只需要透過自然語言提問,即可即時取得數據洞察與圖表報告,全面提升資料應用效率與決策速度。
IDC 台灣企業應用部資深研究經理蔡宜秀表示:生成式 AI 的迅速興起,正成為驅動智慧商業分析的關鍵力量,尤其在仰賴大量數據的金融產業中,能顯著提升營運效率與決策品質。透過雲端運算、數據管理與 AI 技術的深度整合,GenBI 建構出新一代數據分析基礎,協助企業取得更深入的洞察、更即時的決策能力,進一步推動真正以數據為驅動核心的營運模式。
科科科技企業數位轉型解決方案暨 Going Cloud 總經理黃柏淞表示:「台灣金融產業近年在數位轉型上展現高度企圖心,積極導入創新科技以強化營運效能。面對這波生成式 AI 驅動的轉型浪潮,Going Cloud 將以深厚的整合技術專業,協助企業導入 GenBI 架構,提升數據應用綜效,打造具備前瞻洞察力與敏捷決策力的營運模式,全面強化企業的長期競爭優勢。」
註 1 : IDC 產業趨勢簡報《以 GenBI 為核心,邁向智慧金融 AI 新時代》由 Going Cloud 贊助製作 (IDC #AP242526IB, June 2025)